發現三芝藝術之李美蓉 老師上課心得
馬偕醫學系
葉育欣
109810012
心得:
第一堂老師講課的主題﹕「從欣賞到導覽的角色轉換挑戰」,顧名思義地要我們思索角色轉換後的衝擊,在還沒上課前,我先思考了一下這個問題,從被動的欣賞,到了解藝術作品的意義、真諦、以及作者的動機、原創性,進而傳達給聽者藝術品的展現意義。我把這個課題分三個面向探索,第一,欣賞者的角度,什麼叫做欣賞?欣賞藝術品的意義是什麼?欣賞我該注意什麼?我認為,欣賞不能只是看,而是要主動探求作品背後的媒材與作者經歷。李老師講課提及品味生活就是藝術的觀念,其實藝術是活的,是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但我們都把藝術太神聖化,或者乾脆格式化,這是很扭曲的觀念。第二,藝術作品需要的是想像力、創造力,如果單就作者的經歷來推測作者的創作意義,是有失偏頗與藝術的創造性。李老師認為,其實探究藝術可以更多元,以創作者的思想與背景作探究;以作品本身的意義、考證、歸類,做探究;以觀賞者為中心,也就是現代的閱讀理論或者詮釋學。第三,推廣至導覽面向,從傳統的手冊、展場導覽,到現在的線上導覽,透過數位化把藝術無牆化,此外也將圖像、實物與文字語言緊密結合,這不僅是跳脫出時間與空間的框架,更讓欣賞者對原作進行體驗。藝術的欣賞,影響了人的生活,誠如古諺所說:「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羅丹)」這種藝術般的態度,讓我們的生命,多了份美的厚實感。
在第二堂「西方傳統與現代雕塑欣賞及台灣現象」中,我對於台灣藝術欣賞部分比較多感觸,台灣有不少街景藝術、印刷藝術、甚或美術館裡的藝術展覽,但似乎在導覽方面欠缺均衡以及品質。舉例來說,街景藝術是我們較常接觸的,只是這種擺置戶外,在媒材的選擇與維護上都受到強烈考驗,而導覽上,沒有辦法安排人力曝曬在艷陽下解說,那只好透過看牌或者紙本解說,不過如果將街景藝術成功引進線上導覽,相信文化與藝術的滲透力,將會大大地影響全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