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9日 星期五

[作業-學習心得] 拜訪蔡根

在聽蔡根教授與我們分享著他創作的歷程時,我在他的眼中看見了光芒,蔡教授笑著說:「生活,一直是我創作上最大的提供者。」因此教授的創作題材使用了大量來自於生活周遭的現成物。當它成為視覺造型的一部分時,原本的物件會跳脫既有價值的框架,回到材質本身,還能同時保有它與我們生活上那份最原始的親切感;將它們的生命不朽的延續了下去。蔡根教授用心地去體會這個世界所帶給他的一切感受,我想早在踏上這塊土地的那一刻,他心中便孕育著對片這個自然的崇敬與感恩了吧。
此次的參訪令我領受、感悟到藝術的進展、藝術的滄桑、藝術的親切、藝術的自然,讓我如讀萬卷書,體驗萬般的事實,用藝術提領生活的迷茫,用藝術去映證世事的真偽。
三芝鄉蘊含著豐富的人文氣息和大自然的恩典,我想就因這樣的山靈水秀才成就了這樣的質樸、自然的藝術家——蔡根。

2010年10月26日 星期二

[作業-學習心得] 拜訪蔡根

I was surrounded by artworks as soon as I entered Professor Tsai Gen’s home. Professor Tsai Gen said “To appreciate is to re-create.” After listening to his presentation, I was impressed by his ideas of art. He has been finding the balance of everything in life. He learned western art way when he was young, but the topics of his recent works were about eastern culture. He says that in eastern arts, the viewers are parts of the artworks, which is also a kind of balance compared with artists conveying messages without feedback in western arts.
I appreciate Professor Tsai Gen’s artworks of “Still Life”. The idea behind “Still Life” is that life is the origin of inspiration as long as we observe and perceive every moment. That is true, but few people have practiced it. From now on, I will live like an artist, perceiving the art of life.

2010年10月17日 星期日

[作業-學習心得] 拜訪蔡根 - 陳佩晴

  在過去我的刻板印象中,藝術家是難以親近的,因此在拜訪蔡根老師前,心中總是有股隱憂,擔心自己還不到欣賞藝術這麼高的意境,但在拜訪蔡根老師後,才了解藝術家和一般人都是一樣的!只是每個人對專長的領域有不同的敏感度,而有不同的感受。
蔡根老師將他一生創作的轉變慢慢和我們解說,從一開始純粹的雕塑,後來以家庭為主軸為雕塑創作來源,最後又轉變成利用別人眼中的垃圾做為素材做抽象的雕塑。從蔡根老師的雕塑歷程中,可見到一開始對雕塑存在著許多疑惑,還找不到自己創作的風格;從以家庭為主題的雕塑中,可見一個男人對家庭的責任心、對家庭滿溢的愛;而在後期抽象的雕塑中,又可見到另一面的蔡根,在過去生活物資缺乏的年代,對任何東西都很珍惜,從作品中蔡根老師充分展現出節儉的個性。作品中,老師巧妙的將「平衡」這概念融入在作品中,代表著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必須符合平衡發展的,且老師的作品多為向上延伸,經老師解釋後,才了解這原來代表著,萬物都是從平地慢慢向上發展、壯大的!
在這趟創意之旅的最後,老師鼓勵我們這些學生,嘗試將藝術融入生活,陶冶身心,當培養出這一興趣,那將會是我們在遇到未來工作、生活瓶頸中的生命出口!

2010年10月16日 星期六

[作業-學習心得] 拜訪蔡根

The first time to visit a house, or a workroom, of an artist was impressed me a lot. I attribute this special feeling to being surrounded by so many artworks. But unlike in exhibitions, I was much closer to them and feel more interaction. It’s inevitable that you will have different perception between you see the photo of it and the authentic work. That’s why everything in the house impressed me for they were far different from the picture I had seen through the internet, not because the technique of taking picture but the reality in front your eyes.
Art can be amiable to everyone. Like Professor 蔡根 encouraged us at the end, it’s good to spend a little of your time on art, whatever your job is, you can receive many mind nutrition through the process.


P.S. It’s a blessing to have so many artworks as decoration in a house, especially they were composed by you.

2010年10月15日 星期五

Reflection posting

Dear students,
Please let me know if you have any technical problems while trying to post your reflections about our visit to Professor Tsai Gen. If you are occupied with your exam on biochemistry, then post your reflections later. I have posted my feedback to 育欣's reflections. Likewise, you are welcome to give feedback to each other's reflection.

For those students who are not busy preparing for their exam, you may want to hand in your first learning log (an example is shown on the PORTAL system) next Tuesday.

For our class next week, please work on a piece of artwork of your own and get ready to present it to the class in three minutes. If you are really pressed with time, just use the drawing you made in our last meeting.
Please take it easy for this task since it is just a practice. 

Happy weekend!

2010年10月14日 星期四

[作業-學習心得] 拜訪蔡根

一踏進蔡根老師的家就讓我覺得驚艷,因為到處都擺著藝術作品,氣氛感覺很棒。前幾天我還特地上網查了蔡根老師的資料和歷年作品,想不到他就這麼站在我們面前讓我覺得很不可思議。
我很喜歡蔡根老師的作品,有些藝術家的作品很有名,但是我會看不懂他想表達的事物,但蔡根老師的作品讓我覺得很平易近人,而且他所使用的素材多半都很便宜又環保,完全不浪費。
另外,他太太的紙漿作品我也很喜歡,尤其是大部份的主題都是貓,剛好是我最喜歡的動物之一,所以我拍下很多照片留念。

2010年10月13日 星期三

[作業-學習心得] 拜訪蔡根-葉育欣

十月九日上午,與蔡根老師的訪問,除了在複合媒材與環保兼具的創作方式令我大開眼界,蔡老師對於事物的"平衡",也有一套獨特思維。正如老師提到對於作品不事先有主題,而是經過時間的經歷後,對於生命的感受,那是一個生命的故事,那承載著很多特殊情境,作品的名子也在創作的歷程中,呼之欲出。放眼生活,有時候我們會設定目標,然後再行動,但蔡老師不覺得這有什麼不好,只是他是緩中有疾,疾中有緩,享受工作中的情趣,創作就好比遊戲,如此令人著迷。
我們的生活亦然,當一個人迷失在糊個五斗米的價值,追求一些看似重要,卻不甚明白的目標,往往忽視了家庭生活品質,也就連帶疏於對家人的互動與關心。不過蔡老師在工作與家庭做了很好的平衡。他認為晚上不能排工作,因為那個時間是給家人的,他享受那種家庭生活給予的調劑,這種平衡後的波滔,不僅創作力湧現,更有澎湃的生命力。
生活,一直是蔡老師創作的最大供應者。創作題材也大量來自於生活周遭的物品,老師展示了許多環保媒材,就是善用二手物品或者廢棄物,將之再度注入生命,誠如禮運大同篇中,貨暢其流,蔡根老師,便是最好的體現。


2010年10月7日 星期四

課程內容

    課程大綱
    第一週
    課程簡介:起源、主旨、內容。(林一真教授/蔡碧華副教授主講)
    第二週
    藝術家的創作思考(一): 李美蓉教授主講視覺藝術欣賞
    第三週
    藝術家的創作思考(二): 李美蓉教授主講雕塑作品詮釋
    第四週
    與藝術家面對面(一):訪問三芝雕刻藝術家-蔡根
    第五週
    生涯開展的十大樂章:林一真教授主講
    第六週
    情緒臉譜的表達(一): 林一真教授主講
    第七週
    情緒臉譜的表達(二): 林一真教授主講
    第八週
    藝術賞析的語言:字彙、片語、句型範例、敘述的表達:蔡碧華副教授主講
    第九週
    期中考週(學生以英語相互介紹自己的創作作品)
    第十週
    藝術作品前景和背景的呈現及賞析:蔡碧華副教授主講
    第十一週
    與藝術家面對面(二):訪問三芝陶藝藝術家唐國樑先生。
    第十二週
    藝術賞析見習:分析英國倫敦家藝廊線上語音導覽藝術所使用的語言特色:蔡碧華副教授主講
    第十三週
    朱銘園區作品語音導覽作品詮釋:由台北市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李美蓉教授主講
    第十四週
    三峽祖師廟李梅樹紀念館英語導覽:鄭弘仁先生主講
    第十五週
    期末報告主題確認:林一真教授/蔡碧華副教授提供諮詢
    第十六週
    期末報告英文稿擬定及試音:蔡碧華副教授主持
    第十七週
    英語藝術導覽演練:語音訓練口說軟體的運用蔡碧華副教授主持
    第十八週
    成果發表:林一真教授/蔡碧華副教授
    本課程第一次上課時間為九月十四日下午一點十分,若有任何疑問請寫信給蔡碧華老師 (tsaipihua@yahoo.com.tw)。
課程活動
    1. 99年10月:訪問三芝藝術家蔡根先生,蔡先生演講及與學生互動。
    2. 99年11月:訪問三芝藝術家唐國樑,唐先生演講及與學生互動。
    3. 99年12月:參訪朱銘美術館。
指定及參考書籍
  1. 李美蓉。視覺藝術欣賞。華泰文化事業,台北民95年。
  2. 林一真、鐘思嘉、吳慎慎、錢玉芬、陳彰儀(2007)。生活彩虹—全人生涯開展。台北:心理
  3. 戴斯蒙.莫里斯(1985),觀人術,好時年
  4. David Harrington & Charles LeBeau.(2009). Speaking of speech. McMillan Language House LTD,Tokyo.(文鶴書局出版)
    評量指標
    • 出席及課室討論30%。
    • 期中個人學習檔案20%。
    • 期末成果發表30%。
    • 小考10%。
    • 作業10%。
    註:平時有不定期小考,線上英語導覽語言分析作業及期末語音導覽實作

課程概要

申請單位:馬偕醫學院全人教育中心
計畫主持人:蔡碧華副教授
共同主持人:林一真教授
課程內容摘要
    • 本課程教學目標主要在培養學生運用心理學的知識,進行台灣地方藝術的賞析。另外,將透過英語口語訓練,讓學生能將所習得的藝術賞析的經驗,在英語語音導覽上表現出來。
    • 此課程最終的目標是讓學生能了解在地藝術創作。也期待學生將通識課程中所學的知識加以整合,並進一步能對地方藝術推廣有所助益。 

課程目標
    1. 增強學生了解就讀學校所在地的藝術創作的能力。
    2. 應用已習得的心理知識去進一步解析藝術家創作思路。
    3. 運用英語知識及能力來談論地方藝術並進行語音導覽,存放網上。
    4. 期待能吸引更多中外人士對台灣地方藝術有更多、更深入的了解。
預期成果
    本課程結束後,學生對三芝藝術家的作品賞析將透過課程網頁,提供校內外人士甚至國外訪客查詢及參考。    

整體課程自評方式與指標
在學期中教師群會針對本課程在教學內容、方式、效果方面進行自我評量,另外亦會蒐集學生的意見,修正課程的進行,以達到預期的成效。